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

    信息发布者:zqh0413
    2020-11-26 07:39:44   转载


    农业、农业、农业,已经成为了中国伟大复兴之路上,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曾经历了三次革命,或者称为三次变革。每一次的农业革命,都对中国社会与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根本的、深刻的影响和改变。同时,也恰恰因为负面影响的存在,因而又推动了下一次的改革。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或者说即将迎接第四次农业革命到来的前夜。本文将概括总结一下前三次农业革命;着重讨论阐述什么是第四次农业革命?为什么要进行第四次农业革命?怎样进行第四次农业革命?


    一、中国第一二三次农业革命概述


    1、第一次农业革命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收了仅占农村人口20%的地主与富农所占有的80%的土地,分配给了占农村人口80%的无地或少地的贫下中农。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农村胜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其它一些生产资料。土地改革的胜利,结束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终结了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依附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为新中国立国树威的第一仗,即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实行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它与千百年来农民买房置地“私欲”相吻合,短短几年广大农村中,由于自然灾害、缺少劳动力、经营不善、生老病死等种种原因,出现了有的农民买房买地,有的农民卖房卖地,再次陷入贫困的情况,这些与共产党人让农民人人有地种的初衷相违背的,也绝不会允许新的地主阶级产生。还有重要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所以,改变土地私有制,改变分田单干的生产方式,将成为下一次农业革命的重点。


    第一次农业革命基本特点:农业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方式是分田分地的、自然经济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农业组织形式是无组织的、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


    2、第二次农业革命


    1957年至1982年,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农业也曾经是一只很大的船,中国数亿农民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组织——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中国人民的创举,她终结了中国二千多年来封建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农民第一次有组织的集体生产,二千多年来中国的第一大农业组织。由此,农村教育、医疗、公益事业与福利,大水利建设,乡镇企业,农业科技,农村商业,民兵组织与国防等大量设施建设较新中国成立前期有了质的飞跃与改变,人民得以温饱并不断走向富裕。然而,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人民公社同样不可避免的、绕不开、躲不过的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共产风、吃大锅饭、冒进浮夸、穷过度、平调风”等等,这些错误后来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纠正。新中国是在积贫极弱的基础上成立的,中国不可能通过侵略去掠夺他国的财富,只能通过自己的原始积累。因此,人民公社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基本保障,全国156项大型建设,自力更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建立了完整的基本工业体系的建立。这些全都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工农业剪刀差,通过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结果。国家欠农民的,工业应该反哺农业;社会欠农民的,全社会应该回馈农业。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的计划生产方式,扼杀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把农村劳动力禁锢在土地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千百万自由劳动力,就是后来的农民工。因此,又一次的农业革命便到来了。


    第二次农业革命基本特点: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经济的生产模式;农业组织形式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三级核算为单位的,集生产、生活、管理、治理、社会、党政等为一体的组织形式。


    3、第三次农业革命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序幕。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田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全国的人民公社基本撤销完毕。


    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此次农业革命,虽然将土地再一次分配给了一家一户,但是土地的所有权没有改变,依然是集体所有制,农民所得到的、获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第三次农业革命,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人民公社的解散,将农民从原有的组织中脱离出来,成为了自由的、自主的劳动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了人口劳动力红利,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为中国经济的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此期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联合国公布的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但是,唯独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中国最大的短板。


    与此同时,中国“三农”问题日趋严重:农村衰败化、村庄空心化、房屋闲置化、土地撂荒化、耕者老龄化、劳力民工化、粮食危机化。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趋于瓦解。


    第三次农业革命基本特点:撤销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业集体经济生产方式,改变为个体经济生产方式。农业制度是土地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给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农业生产方式是分田分地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农业组织形式除绝大多数个体单干的农户外,还有各种合作社、种粮大户、私营农业企业,以及少数坚持集体经济模范村等组织形式。


    二、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


    (一)为什么中国需要进行第四次农业革命?


    1、对中国“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中国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在给中国经济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与变化,取得巨大辉煌成就的同时,但是却把“三农”问题留给了自己。以至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甚是堪忧,问题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简言之,概括起来,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即粮食安全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第一二三产业转移融合问题、农业后继无人问题、农业环境问题、空心村问题、土地撂荒问题、村匪村霸问题、乡村治理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村厕所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合村并居问题等等。


    2、对中国农民“两种红手印”的认识。在中国农民传统理念和伦理习俗中,凡是需要承担责任,并将此以书面的形式表示的时候,俗称签字画押时,农民都会庄重的摁下自己的红手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曾经因为摁下了两种红手印,一种举世瞩目,另一种鲜为人知。


    一是、为分田分地摁红手印。现在,广为宣传的、人所皆知的,中国农民的红手印。即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的序幕。此后,全国的人民公社纷纷撤销,将田地分给了一家一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的小岗村又如何呢?2014年01月06日,《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了题为《小岗村现状:一夜跨过温饱线 30年未过富裕坎》调研文章。这是外界对小岗的印象,也是小岗村大包干后真实写照。空心化和土地撂荒的问题。小岗村全部的1.45万亩土地中,已经有1万多亩流转出去了,约占70%以上的耕地都已经流转。也就是说小岗人离开的土地。富裕这道坎,小港人依然没有迈过去。当把土地都流转给他人的时候,小岗农民只有外出打工一条路了。


    二是、为集体经济摁红手印。同样是现在,鲜为人知的,不做宣传的,中国农民的另类红手印。即1982年11月30日,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人民公社,举行了全社社员公决。全社3055户社员,也摁下了红手印,全体社员一致认为,坚持集体经济,不分田到户。图中展示的是第一生产队274户社员摁下红手印。 将周家庄人民公社,成建制的保留了下来。 在1984年更名为周家庄乡。现辖6个自然村,划分为10个生产队,面积16.2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1035亩,人口17765人。全乡实行集体经营、统一核算、专业承包、分工分业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全国惟一实行乡级核算管理体制的乡镇。因此,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被称为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是目前我国唯一成建制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农民的两种红手印,展示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孰是孰非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二)对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观念本质的认识是什么?


    对中国“农业两个凡是”的认识: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个标志性的口号,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中国的农业,竟然发现了,中国农业存在着“两个凡是问题”:


    1、第一个凡是:凡是实行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分地的、小农经济的、没有集体农业组织的,采用“小岗模式”的,必然产生和导致“三农”问题。典型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小岗村身上,存在着上述“三农”问题中的一切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没过富裕坎”。


    2、第二个凡是:凡是不实行一家一户的、不是包产到户的、不是分田分地的、坚持集体农业组织的,采用“集体模式”的,必然不会产生和导致“三农”问题。例如: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乡、韩村河村、留民营村、塘约村等,凡是实行集体经济的农村,都不会产生和导致上述的“三农”问题。那里的农民是幸福的,是富裕的,是美满的。


    中国农业的“两个凡是问题”,是通过中国农业的实践得来的,决不是通过想象杜撰出来的。可谓是事实胜于雄辩。


    (三)什么是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可供选择的农业模式?


    中国的农业,如果按照农业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组织形式来划分,可分为四种农业模式:即中国第1.0农业模式、中国第1.5农业模式、中国第2.0农业模式(准第2.0农业模式)、中国第2.5农业模式。具体阐述如下:


    1、所谓中国第1.0农业模式:以“小岗村”为典型代表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农业模式”。基本特征:一家一户的、包产到户的,分田分地的、小农经济模式。私人所有制(除土地以外)、个体经济、私人化小生产、无规模经营、小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手工化、农业组织个体化。


    2、所谓中国第1.5农业模式:以“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乡”为典型代表的,实行“集体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基本特征: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集体化生产、规模经营、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组织集体化。


    3、所谓中国第2.0农业模式: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北大荒集团”为典型代表的,实行“国家所有制”的“国有经济农业模式”,即“国有大农场模式”。该模式,我早在2013年,在《中国第二农业》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基本特征: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社会化集约化大生产、大规模经营、大设施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组织集团化。例如、北大荒农垦集团,一年的商品粮供应量,可以供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武警部队,港澳地区的,高达1.2亿人口数量的一年的商品粮需求量。可称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4、中国“准第2.0”农业模式:该模式,在整体构架上,与第2.0农业模式基础一样,只是在“末梢神经”上有所不同。其不同指的是:国有农场,参照广大农村地区的方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将农场的国有土地承包给农场职工,或者非农场的其它承包人,收取土地租金。农场职工依然有“五险一金”等各种社会保险。享受农场提供的各种社会公共福利等。


    5、所谓中国第2.5农业模式:以跨越多个省级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中央经济农业模式”,即“国家大农业模式”。基本特征:由国务院牵头成立“国家级”农业集团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由各个“省级”农业集团公司组成的全国性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例如、可在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三大平原的广阔地区,参照黑龙江北大荒农业集团总公司的模式,建立各个省自治区级的农业集团,由此构建国家级的“中国农业集团总公司”,对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级公司,实行统一组织、管理、协调和领导。


    (四)什么是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的原则与目标?


    1、中国农业原则: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农业制度”。


    在中国农业模式的选择上,依然允许第1.0农业模式继续存在;广泛大力发展第1.5农业模式;重点建设第2.0农业模式;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第2.5农业模式。在全国农业范围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允许小农经济、个体经济、种植大户、私营农业经济、集体农业经济、国有农业经济、全民农业经济同时共存,形成多种“混合农业模式”的中国农业格局,随着“低版本农业模式”逐步的被“高版本农业模式”,部分或大部分被吸收和吸纳,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2、中国农业目标:土地国有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生产组织化。


    土地国有化。建立全国性的公有制为主体的农业组织——新人民公社,首先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在全国范围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转变为土地国有制性质,实现统一全国土地公有制。国家给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合理的补偿,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期使用权入股,加入“新人民公社”或称为“国有大农场”;也可以获得一次性补偿,彻底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关系。为跨乡镇、跨市县、甚至跨省 (自治区)建立的新人民公社彻底打破土地限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有制的土地制度。


    农业工业化。用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农业职工、社会化的养老保障、城镇化的居住环境等,建立新型的农业组织——“新人民公社”,或称为“国有大农场”。中国农业必须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力化的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互联网+”的时代,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实现“互联网+农业”,打造“农业互联网”。


    农村城镇化。至今,中国农村村庄分布与格局,依然延续着中国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村庄分布和农村格局,大小不一、星罗棋布、杂乱无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匮乏,缺乏或者是根本没有统一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农村厕所卫生设施极差,人与家禽家畜混居,街道、房屋没有统一的规划,宅基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且私搭乱建严重等等。农村空心化、房屋空置化现象普遍且严重。通过合村并居,建立新型农民社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至少以“一个乡镇”,或者“几个乡镇”为单位,将其区域内的自然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等要求,整体搬迁,全面整治,按照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标准和要求,建立新型居住小区,以“属地城镇化”的方式,彻底避免大城市病,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镇化。


    农民职业化。自古以来,中国农民是一种祖传的身份,是一种天生的从爷爷、父亲,一直传到儿子、孙子的传承,农民的后代生下来就是农民,祖祖辈辈就是农民。然而,随着承包制、随着改革开放,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以后,特别是农民工的第二代、第三代进城以后,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农业生产,不会干农活、不愿意回农村,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老人、妇女和少儿。农业生产是农民迫不得已的一种祖传的生存选择。因此“消灭”传统的、天生的、祖传的农民身份,消除包产到户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农业职业从业者、农业职工的身份,将传统农民置换出来,农业成为一种职业选择,农民成为农业职工,而非祖祖辈辈继承的身分。他们与大学教师、医院医生、银行员工、企业职工、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等,共同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化服务等,以农业科学家、农业工程师、农业技术员、农业各类职工等身份置换传统农民,实现农民职业化。


    生产组织化。以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乡等“中国农业1.5农业模式”集体经济为榜样;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北大荒农业集团等“中国第2.0农业模式”为国有大农场组织为榜样,建立中国农业组织。必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旗帜。没有一个强大的农业组织,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农民的穷根子就是因为没有组织。中国的农业组织也必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以非公有制为辅助的农业组织形式。


    (五)为什么说中国第四次农业革命最核心的根本的任务是建立组织?


    时至今日,中国农业的格局、自然村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依然伴随着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直走到了现在,当今除了劳动生产工具等的改变外,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依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家庭似一个个独木小舟,漂泊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无组织能够依靠,所以也无需遵守组织纪律。然而,中国农民的独木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遇到的往来穿梭的、劈波斩浪的,无不都是巨轮大舟,这些巨轮大舟就是一个个强大的组织,举例如下:


    1、政党军事组织:中国共产党9000多万党员、另外八个民主党派。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备部队。


    2、国家金融组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人保公司、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等。


    3、科教文卫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301总医院等。


    4、电信电力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家电网公司、5大“发电集团”(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华能)等世界上最大的动力网。


    5、公路铁路组织:国家级公路(G级)、省级公路(S级)、县级公路(X级)等,组成高速、快速、普通公路交织的全国公路运行管理网。中国铁路总公司,八横八纵的中国高铁、中国动车,以及普通轨道列车组成等全国铁路网。


    6、航空航运组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等。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海运集团等。


    7、钢铁石化组织:鞍钢集团、宝钢集团、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等。


    8、军工企业组织:大连船厂、江南船厂、黄埔船厂、武汉船厂、葫芦岛船厂、沈飞集团、成飞集团、西飞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


    9、企业公司组织:阿里巴巴公司、腾讯公司、京东商城公司、百度公司、三一重工、华为公司、360公司、联想集团、娃哈哈集团、福耀玻璃、新希望集团、蒙牛集团、伊利集团、小米公司、国美电器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格力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大连万达集团、万科集团公司、恒大集团、北京全聚德集团、北京稻香村集团、顺丰快递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苏宁集团、雅戈尔集团、红豆集团、新疆广汇集团……


    以上事实胜于雄辩,从以上各类组织的数据表明,组织是决定一切的,组织无不追求做大做强的,一个个强大的组织构成了强大国家的物质基础。恰恰是每一个组织的不断追求做大做强的努力奋进,汇聚成了中国的巨大成就和辉煌。组织就是力量、组织就是财富、组织就是源泉、组织就是根基。这些组织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以非公有制为补充的组织体系。


    中国农民一家一户的、一个个独木小舟,面对以上巨轮驶过的排浪、面对无风三尺浪的大海、面对疾风暴雨的惊涛骇浪,这一个个独木小舟岂有不倾覆之理?为什么不能将中国农民的一个个独木小舟铆榫起来打造成航母巨舰呢?为什么不把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为什么中国农业没有强大的农业组织?为什么中国的农民就该受穷呢?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没有组织起来!


    我之所以千篇累牍大谈组织,并不厌其烦地罗列了一个个组织,是因为组织、组织、组织,对于一盘散沙的、无能为力的个体农户而言,是命运攸关的。中国农业必须走组织起来的道路,既要建设广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中国第1.5农业模式;更重要的是应该抓大放小,重点建立国有的、超大型的、集约化的、国有大农场模式的农业集团,即中国第2.0农业模式、中国第2.5农业模式。


    (六)怎样才能建立中国现代化的农业组织?


    1、建立省自治区级的国有大农场模式的农业集团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作为参照样板和基准模式,即中国第2.0农业模式。通过学习、拷贝、扬弃、完善、升级、创新等,在我国的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区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以及新疆等省自治区,建立10-12家左右的、省自治区级别的、国有大农场模式的、超大型农业集团。形成中国农业的脊梁和国家队。具体来说,名称或可称为:“中国农业集团XX省(自治区)总公司”,或可称为“中国新人民公社XX省(自治区)总社”。级别为副省级建制。在市县级下设分公司、农场、分场等。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积极探索、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农垦总局与农业企业集团,是采用政企合一体制好,还是采用政企分开体制好?还是既有合一,又有分开?那种形式更有利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例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就是政企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作者建议,还是采用“生产经营主体政企合一,社会职能适当分离”的体制,更适合、更有利于国有大农场模式的发展。


    2、建立国家级的国家大农业模式的全国农业集团


    在各个省自治区级的、国有大农场模式的、超大型农业集团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的、国家大农业模式的、全国农业集团。即中国第2.5农业模式。具体来说:或者称为“中国农业集团总公司”,或可称为“中国新人民公社总社”。级别为副国级建制。职责为统一管理、组织、协调、调度等,各个省自治区的“中国农业集团XX省(自治区)总公司”。建立国家大农业模式的整体架构和大农业格局。创新实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即可以有效的体现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又可以发挥计划经济的作用,防止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产能过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生产,对全国农业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作用。


    中国工业的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不能对外掠夺与侵略,中国工业的发展是通过内生动力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以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的利益,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工业欠农业的,中国社会欠农民的,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该到了全社会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时候了。


    中国嗷嗷待哺且以一家一户的、分田单干的、自然经济的、个体经济高达99%的农业,如何才能让高度现代化的、后工业化的工业,与传统个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相对接呢?更确切地说,工业是以工业化集团组织对应农业个体家庭,虽然农业的总体量也很大,但是,它是由一个个家庭为单位的,它的单个体量仅仅是只拥有“一亩三分地”的单个农民家庭,即实行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个体农民,凭借其能力、财力、人力、物力,怎么能承受、怎么能吸纳庞大的工业反哺呢?需要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寻找一个对接的“路径”。


    更确切地说:工业反哺农业,社会反哺农业,其关键的一个条件是,农业要有一个承载工业反哺的载体,一个平台。能够接得住、担得起,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它不是以后的个体农户,而是强大有能力的农业组织,即集体经济农业组织、国有大农场农业组织、国家大农业农业组织,作为对接载体和平台的。有了强大的农业组织,才能有强大的承载力和接受力。最终形成工业组织,对应农业组织的定向反哺。


    例如、农业机械对接、设施农业对接、农业水利对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农产品深加工对接、高效农田建设对接、农村环境整治对接、农村合村并居对接、农村教育对接、农村养老对接、农村医疗对接、优良品种对接、化肥肥料对接……


    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工业组织与农业组织”对接的问题,现将原农业部制定的“农业建设工程”,经过整理摘录,具体内容如下:


    1、农田建设工程。我国农田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比当地平均单产高20%以上的高产田仅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十分艰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灌排沟渠及机井、节水、小型集雨蓄水、积肥设施、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亿亩。


    2、水利建设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


    3、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


    4、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从国家农业战略布局出发,协调发展。加强新疆、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棉花生产基地建设,强化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和黄淮海地区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南方甘蔗和北方甜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等生产条件。


    5、蔬菜基地建设工程。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全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长,上市基本均衡,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1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3亿亩左右,产量由2亿吨提高到5亿吨[1],人均占有量由170公斤左右增加到370公斤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逐步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6、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养殖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7、现代种业工程。健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动植物基因信息库,研发生物育种技术,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作物育制种基地,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和种子检测设施条件。支持畜禽育种场、原良种场、种公畜站、新品种培育场建设。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


    8、渔政渔港建设工程。改扩建或新建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和内陆重点渔港,建设一批大型渔政船,加强渔政基地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渔政执法能力。


    9、动植物保护工程。健全六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完善监测、防控、监管等设施设备。


    1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补充建设一批部级专业质检中心,全方位建设市(地)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质检站,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


    11、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重点支持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收集打捆机具配套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机构条件,完善农业、气象等方面的航空站和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12、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13、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善沼气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


    14、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京津风沙源区草地治理,继续加强三江源等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南方草地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良草原3亿亩,人工种草1.5亿亩。


    15、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通过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16、农村电网工程。电网与输配电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17、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制定各级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城镇化住宅建设标准为参照,结合农村农民实际,属地化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


    18、农村教育与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改善与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19、农村医疗保障工程。医疗保障是农村最薄弱的地方之一。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中国的三甲医院全部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全国2800多个市县极少、甚至没有三甲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是农民的常态。虽然建立了“新农合”,但是无论从医疗政策上、硬件软件上等都还不能满足几亿农民的医疗要求。


    20、农业交通工程。主要是农村通往乡镇得大道和田间得小道。大道是乡镇得主渠道,但一般都不发达;小道是农业播种收割得必经之地,不发达(最严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


    21、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


    结束语


    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是: 现行的农业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组织形式,与社会化大生产,与科技生产力水平、与国家粮食安全、与中国一旦遭遇战争粮食禁运、与历史上形成的现已衰败的自然村落、与大量空心化空置化农村、与大量撂荒的耕地、与后继无人的农村劳动力、与缺乏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与日益加剧的城乡差别等等尖锐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句话:一家一户的、分田分地的、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农业模式,没有能力、也承载不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大农业;非但没有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是“三农”问题的制造者;没有能力和责任保障中国的粮食安。那些妄图建立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私人农场制度,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不能使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能产生土地兼并和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必须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集体经济农业模式、国有大农场模式、国家大农业模式,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农业必须进行第四次农业革命的根本原因!


    扫码加入村网通


    打赏捐赠
    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